原创技术对虾养殖户必知白便爆发

作者:澳华集团研发中心/杨阳、马豪勇、陈强

“白便”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困扰对虾养殖发展最大的瓶颈,也成为新的网络热词,在百度上搜索“南美白对虾白便”就有6万多条的检索量。

“白便”已经成为网络热词

目前学术界最统一的说法是“白便”本质是对虾肝胰腺及肠道上皮细胞上的微绒毛脱落,之后聚合成蠕虫状体。但关于“白便”的发病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虾苗自身携带病毒,在环境恶化或营养不良时就会爆发;

2、水温长期在28-35℃时,池塘溶解氧不足时易发生;

3、池塘底质较差,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偏高情况下易发生;

4、饲料营养不均衡,蛋白虚高,原料卫生指标不达标。

近日在广西对虾协会主办的北部湾对虾科学养殖技术交流会上,有专家就指出“白便”发病一部分原因就是饲料里面的“料毒”,认为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组胺以及氧化油脂等毒素是造成“白便”的罪魁祸首。作为饲料行业的从业者,笔者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近十年来原料价格、人工费用等经营成本一直都在猛涨,而饲料却只涨了价格表,不少厂家只能压低配方成本来谋利。话虽如此,只要养殖户朋友们清楚地认知到“白便”爆发前的三大症状,并采取相应措施,还是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的。

减料消瘦

正如前文所述,“白便”的本质是对虾最大的免疫和消化器官——肝胰腺内膜壁细胞脱落形成的,那么必然会对对虾的摄食产生巨大的影响,养殖户朋友特别要警惕就是摄食量发生断崖式下降,例如本来10斤料一个小时可以吃完,但现在2、3个小时去观察都还有料。“白便”爆发的第一阶段从临床症状表现来看就是食欲不振、活力降低、肌肉开始萎缩。

“白便”第一期症状——摄食量下降,活力差,肌肉萎缩

肝胰腺萎缩

由于肝胰腺不仅担负消化功能,更是对虾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肝胰腺的健康程度是评价对虾抗病力强弱的最佳依据。如下图所示,这条虾的肝胰腺轮廓已完全模糊,其与胃部连接的部分已经开始萎缩,而且头胸甲部分也与体节明显分离,这就是“白便”的第二期症状。

肠道发红

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炎症逐渐从肝胰腺转至肠道,甚至整条虾都开始发红,俗称“红体”,如下图所示。其实所谓的炎症都是病菌的感染所致,目前已知的在对虾上影响最大的病原微生物以弧菌为主,一般认为致病弧菌主要是副溶血弧菌、蛭弧菌、鳗弧菌等等。近日,有专家报道称坎式弧菌才是导致对虾AHPND(急性肝胰腺坏死)的致病菌。不过从营养免疫学的角度看,这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对虾长期无法正常摄入充足的营养导致的,也就是说只要通过科学的饲喂,使对虾身体足够健康强壮,就可以抵御任何病菌的攻击。

急性肠炎导致对虾肠道甚至肌肉都开始发红

“白便”并非绝症

早在年,笔者就曾经针对“白便”的成因及解决方法做过报告,但当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够丰富。这两年多来,笔者也听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对此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虽然各位专家提出的防治措施各有特色,但归根结底还是通过内服加外治的方法。

“白便”的发病原因

内服主要是含有高核苷酸的饲料产品外加高活性乳酸菌,用以提高消化吸收,及时修补肠道损伤,避免微绒毛严重受损;而外用则是降低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密度,降低致病几率,从而提高对虾防病抗病能力,这套方法已经被我们总结成转肝套餐了。从这几年的实践结果来看,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很多养殖户在“转肝期”之前使用转肝套餐后,“白便”的发病率大大降低了。

内服加外用法可以有效防控“白便”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病害作斗争的历史。“白便”这个曾经肆虐的致病幽灵,通过科研人员以及广大养殖从业者的不断努力,终于原形毕露,让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它的致病机理,并找到解决措施。但我们还应该时刻保持警惕,新的病原微生物说不定就潜伏在我们的周边,等着时机成熟再来危害养殖业。因此要大力倡导健康养殖,高健康苗种加优质饲料,再加上高效的管理,这才是养殖成功的可靠保证。

注释:因各地养殖环境及养殖模式不同,如果对文中方法有兴趣,欢迎您联系就近的澳华技术或业务人员了解!

相关精彩链接:

跟着澳华走,“白便”不用愁

漫谈水体溶氧和增氧设备

点击访问澳华集团







































十一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白癜风初期好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grennongye.com/jxcyby/77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