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别乱用止泻药和抗生素

急性胃肠炎是夏季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恶心、呕吐及腹泻,腹泻多表现为黄色稀水样便,部分患者伴有脐周或者下腹部疼痛等临床综合征。

急性胃肠炎应该怎么办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卧床休息,去除诱因,适当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肠胃道压力和刺激。适当多饮水、调整肠道菌群。

对于呕吐、腹泻较频繁,可能存在脱水的患者,药店有口服补液盐出售,按说明书加温开水冲服即可,可以在家中备几包。

补液盐适应症:轻、中度脱水而无频繁呕吐、腹胀的腹泻患者(轻中度脱水占腹泻脱水的90%,完全可以应用口服补液盐溶液纠正脱水)。

急性胃肠炎往往发病较急,症状较多。轻者通过休息及药物治疗很快能得到缓解,但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严重腹痛超过2小时。

●呕吐持续1天以上。

●便血或流脓。

●发烧超过38.5摄氏度。

●有脱水迹象(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排尿次数减少或尿液颜色加深)。

急性肠胃炎别乱用止泻药

传统的止泻药如复方樟脑酊只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时,人体可通过排泄物将体内的致病菌与细菌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从而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因此,此时若要止泻,应使用收敛的方法,通过使用收敛剂吸附细菌和减少肠壁的分泌,来减少大便次数,而不是用传统的止泻剂来强制止泻。因为该类止泻剂的作用是通过拮抗肠管的平滑肌收缩,减少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滞留时间来达到止泻目的。在因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时服用止,就使得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延迟排出,从而增加了毒素的吸收,加重病情。

目前常用的收敛剂是蒙脱石散,常见的有思密达等,其作用机理对消化道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具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对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

急性肠胃炎别乱用抗生素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教授表示,大部分人患有急性胃肠炎之后是可以自愈的。除严重者,一般不需抗生素药物治疗。

然而,现实中许多患者在就诊前多自行服用抗生素等不规范治疗,既不利于疾病治疗,又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抗生素滥用、细菌耐药、甚至是多重耐药风险。

钱家鸣解释,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该要确定是病毒性、细菌性,还是真菌性的。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性炎症。“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如果滥用抗生素,肠道内的有益菌也会被杀死,不利于健康。”

一般急性胃肠炎多是由于因不洁饮食或者腹部受凉等因素导致人体胃肠道菌群一过性失调,具有自愈倾向,及时给予益生菌治疗即可,除严重者,一般不需抗生素药物治疗。

钱家鸣建议:“在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恢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饮食,从少量、清淡、半流质的饮食开始,逐渐控制进食的量,还应该避免食用冰镇、油炸等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胃肠疾病养生五原则

金代名医李东垣明确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胃肠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防治胃肠病、保养脾胃应遵守“素为主,八成饱,勿刺激,勤运动,莫忧愁”五大原则。

素为主

《黄帝内经》提出的“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合而服之”的膳食结构,既符合中国人养生保健的总体营养要求,也符合现代营养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保证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部分人的肉类、奶类的食用量在增加,高油、高脂、高糖的食物吃的越来越多,就是所谓过食“肥甘”,同时谷物粮食、蔬菜水果摄入减少,使疾病谱上也有很大的变化,不但胃肠病高发,难以康复,以前发病率很低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结肠癌等肿瘤近年来也一直在逐年增加。

为防治胃肠病,保护脾胃,人们的日常饮食应以素食为主。素为主,不是“素食主义者”,尤其不是“严格素食主义者”,应是减少肉食,保证蔬果,增加豆制品与奶制品。如此,才能既保证食物搭配合理,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同时也有预防胃肠病,促进胃肠病康复的作用。

八成饱

八成饱,即饮食要节制,饮食量要适度,既不可过饱,也不可过饥。如此才不至损伤胃肠,引起胃肠病、加重胃肠病症状,同时还可确保脾胃受纳、运化功能正常,提高对摄取食物的消化、吸收,使气血营养化生旺盛,身体健康。另外,亦无营养缺乏或过剩之忧,可减少营养不良和肥胖,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等“文明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八成饱,应参考个人的食量灵活对待。由于每个人的食量多少不定,因此应根据自己的食量,结合年龄、学习工作、运动活动等情况,在保证人体必需的营养基础上酌情调节食量。

八成饱,不仅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能量,同时还要注意以不损伤脾胃为度。数量只是其形式,关键是能量,如果一顿饭里多是大鱼大肉、油炸食品,因为高能量,而且不容易消化,那就不能是八成饱,而应该是七成饱,甚至是六成、五成饱;如果一顿饭里多是蔬菜和少量低热量的主食,就可以吃九成饱。肉食、油脂不易消化,容易损伤脾胃,一定不能多吃,尤其是胃肠病患者更要注意;蔬菜、水果,虽说对健康益处较多,能量也低,但脾胃功能先天虚弱或脾胃虚寒型胃肠病患者也不能大量食用。

勿刺激

勿刺激,即少食或不食刺激胃肠的饮食。

戒烟限酒或戒烟禁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充血、水肿或是功能紊乱。所以,胃肠功能弱者要戒烟、限酒,甚至要戒烟、禁酒。

避免机械和化学性刺激过强的食物前者如粗粮、芹菜、韭菜、雪菜、竹笋及干果类等,若食之不当,可损伤胃肠黏膜,引起胃肠炎或胃肠出血。后者像喝浓茶、浓咖啡、浓肉汤,大量饮用烈性酒等,可刺激食管和胃肠道黏膜,使其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引起食管炎、胃炎、溃疡病、慢性肠炎等。因此,胃肠病尤其是溃疡病患者,要尽量避免刺激性过强的食物。

少吃腌制、辛辣食物如咸菜、腌肉、腌鱼、熏肉、熏鱼、腊肉、香肠等所含亚硝胺类化合物是食管癌、胃癌以及大肠癌的致病因素之一。像麻辣烫、火锅、烧烤、煎炸食物性多温热,容易助热生火,导致胃肠燥热、胃阴虚损,出现胃痛、便秘等病证。而煎炸食物因油脂较多,还会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应少吃或不吃腌制、熏烤食品以及辛辣、烧烤、煎炸食物。

禁忌产气、产酸与生冷食物如芋头、红薯、土豆、山药、生萝卜、洋葱、生葱、生蒜等产气食物,有产气鼓肠、增进肠道蠕动的作用,胃肠炎、溃疡病等患者宜禁食。而芋头、红薯、土豆、山药、甜点及糖醋食品有产酸作用,溃疡病、吐酸者宜禁食。像冷饮、水果、凉拌菜等生冷食物易使脾胃阳气受伤、功能虚衰,并产生阴寒内盛的腹部冷痛和功能失调的呕吐、泄泻,因此脾胃功能差、阳虚体质以及寒性胃痛、胃痞、腹痛、泄泻等病证患者慎食。

勤运动

勤运动,即经常适度的运动锻炼。中医认为,运动有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的作用,由此可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现代研究表明,运动对人体是一种生理刺激,可使各组织器官发生适应性变化,并逐渐增强其功能,因此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运动可加强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和脂肪代谢,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传导排泄,长期运动能使固定肝、胃、脾、肠等内脏器官的韧带得到加强。因此,运动锻炼能预防或改善胃食管反流症、消化不良、大便秘结、胃肠下垂、脂肪肝、溃疡病等疾病。

莫忧愁

莫忧愁,即注意怡养精神、调摄情志,避免或减少忧愁、思虑、恼怒对脾胃的影响。中医学早就认识到,脾胃、胃肠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如忧愁、思虑过度,可致肺气郁、脾气结,久之肝气也会郁滞,横逆乘犯脾胃,则会导致胃肠疾病;恼怒伤肝,致使肝气上冲,可致脾胃升降失调,引起胃肠疾病。为防治胃肠、脾胃病,保养脾胃,人们应高度重视精神情志调摄,避免或减少不良情绪对脾胃、胃肠的影响。

胃肠病的成因复杂,有饮食失常、精神情志失调、外感病邪、过劳过逸、药物毒副作用等环境因素,以及素体因素和内生致病因素等体质因素,这些因素不仅与胃肠病的发病有关,而且与胃肠病的康复关联。因此,预防和治疗胃肠病,应树立“处处防”的观念,大事小情,都需注意。

参考资料

中国网、兰世亭

值班编辑

李冰莹

文稿审核

张闽、王振亚

精彩推荐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护理工作发展情况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有口碑
中科获品牌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grennongye.com/jxcyzl/79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