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喂养护理知识大全五

这一章很重要,仔细阅读让宝宝们更健康。

18、缺铁

如何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虽然对儿童危害不浅,但它是可以预防的。正常胎儿从母体获得铁约为毫克,这大约可供出生后4--5个月生长之用。如果是不足月婴儿,则从母体获

得的铁大大减少。因此足月儿在出生后4个月,不足月儿在出生后2个月就应该注意补充铁剂。

婴儿每天需要铁约为0.5--1.5毫克,一般人乳含铁约为1.5毫克/升,牛奶为0.5毫克/升;而人乳中的铁有50%可被吸收。显然不通过其他途径补充铁剂,小儿就必然缺铁导致贫血。主要是在主吃人乳或牛奶外,加喂?含铁丰富而易于吸收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猪肝、木耳、海带、发菜、紫菜、冬菇等。出生三个月内的婴儿因不能进食肉类,可加蛋黄或豆浆,稍大一点的婴儿,可逐渐加肉汤或肉粥等食物。另外强化奶粉、强化饼干、强化食盐、强化代乳品等。此外,维生素养C能加强铁的吸收,因此食用维生素C丰富的果汁、或每天给小量的维生素C,对预防缺铁能起辅助作用。

如发现小儿贫血,医院做贫血原因检查,而不应擅自盲目用补血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成其是婴儿,因器官功能不成熟,盲目用铁剂补铁的危害大于年长儿童,应更加注意。

19、缺锌

近年来,人们对儿童缺锌的问题越来越重视。锌是人体内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中较重要的一种,它对于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锌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参与多种酶的合成,有80种酶的活性与锌有关;

·锌能协助葡萄糖在细胞膜上的运转;·锌对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有密切关系,能影响细胞分裂生长和再生;

·锌能增强创伤组织的再生能力;·锌能保持味觉及食欲;

·锌是维持正常免疫功能所必需的物质。缺乏之,可引起免疫缺陷,导致感染的易感性;

·锌对性器官和性功能的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2缺锌的临床症状大体分急性、慢性两类:

l急性缺乏时多以皮肤症状为主,即在四肢末端、口腔周围、眼睑、肛门周围或外阴部形成糜烂、水泡和脓疱,并出现毛发脱落。

l慢性缺乏时,往往出现生长障碍和性腺发育不全,皮肤多为干燥、粗糙、食欲不振、味觉异常,创伤愈合延迟,容易感染。

3病因

造成儿童缺锌的原因是:摄入食物中锌合量不足和吸收不全。锌在胎儿28—32周以后开始大量贮存,出生后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锌从乳汁中摄取。对新生儿来说,母乳中的锌是唯一的补给来源,但现在不少人由于种种原因,很少给婴儿喂母乳,大多喂牛奶或代乳品。虽然牛乳中含锌量不低于人乳,但其中的锌常与代乳品中的谷物蛋白质相结合,从而影响锌的吸收。有的儿童因患各种肠道疾病,使锌排泄过多,造成锌缺乏,慢性失血也可使红细胞内所含锌大量丢失。

据调查,我国婴儿缺锌率高达60%。目前临床上以测定血浆中的锌浓度或侧定头发中含锌量来判断是否缺锌,如果合锌量在每毫升为60微克以下时,或头发中含锌量低PPm(百万分之一)。时,大体上可定为缺锌。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锌的药剂有硫酸锌片、甘草锌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等。这些药剂对消化道有一定刺激性,会引起胃部不适,恶心或呕吐,但停药后或减少剂量可使上述症状消失。补锌药不宜空腹服用,而且忌与四环素、多价酸碱盐、青霉胺等药物同时服用,以免妨碍锌的吸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补锌药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切勿随意滥用,更不要当作营养药来长期服用。过量服用锌可造成贫血和粒细胞减少。有的可引起低血压肺水肿、腹泻等。

20、感冒

感冒的主要症状有发热、流鼻涕、鼻塞、咳嗽,有时可伴有呕吐和轻度腹泻。尤其周岁以内的患儿全身症状重,多为高热、不吃奶,甚至还有抽风等。看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十分着急。那么,该怎样给患儿合理用药呢?以下几点,供使用时参考:1不要急于退热的原因:

①体温37.5~38度为低热,38~39度为中热,39度以上为高热。低热或中热有利于小儿成长发育。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

②不到高热不用药。体温达到39度以上就必须用药,而且刻不容缓。高热持续过久,可使身体的许多重要功能失调;由于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大而加重心脏血管的负担;大脑兴奋过度而导致高热惊厥或过度抑制而引起昏睡;消化功能紊乱;抵抗力减弱,合并肺炎等。

③退热药副作用大,非万不得已不用。无论是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APC),还是其它五花八门的退热药,都离不开由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来合成。因此,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刺激胃粘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引起胃肠长期少量出血并由此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引发血液疾病;损害肝脏和肾脏;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合并肝肾中毒而致死。

④可酌情采用物理、药物降温.

2合理用药:

小儿感冒不要随便使用抗菌素,应选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因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小儿常用抗感冒病毒的药物有:

①病毒灵(吗啉胍),服用量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0毫克,分3次口服。

②板蓝根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

③金刚烷胺,每片0.1克,小儿用量按年龄折算,允许连续服药时间为3~5日,最长不可超过10日。

④抗病毒口服液,每次半瓶,每日3次。

⑤抗感解毒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

3可合用抗菌素的指征

①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仍不退热时。

②防止6个月以下月龄婴儿发生继生性细菌感染。

③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

④经常患扁桃体炎者。

⑤出现气管炎(咳嗽、脓痰)或肺炎征象者。

4应用抗病毒药、退热药、抗菌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太久。

②多喝开水,促进药物的吸收与排泄。

③3岁以下小儿肝肾尚未发育成熟,故不宜使用扑热息痛。

④小儿本人或其家族有解热类药过敏史者,勿用退热药。

5小儿慎用的常见感冒药

一些常见的抗感冒药成人使用是安全的,但儿童即使按规定剂量服用也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副作用,有时甚至发生较严重的药物反应。这是由于儿童身体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各器官的功能也不完善,抵抗能力较低,对药物敏感的缘故。所以,临床医生告诫:儿童(特别是1O岁以下者)患感冒时,以下几种常见的感冒药应当慎用或不宜使用。

1.阿司匹林。2、感冒通。3.消炎痛。4.保泰松。5.速效感冒胶囊。

21、腹泻的治疗

小儿急性肠炎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病(又称婴儿腹泻),其主要症状是腹泻,可因饮食不当和肠道内或肠道外感染引起。肠道内感染以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为多见。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者较多发病,其原因除畜乳容易污染外,还与母乳含有一种能促进双岐杆菌生长的粘多糖有关,双歧杆菌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肠道感染除细菌性痢疾、霍乱、鼠伤寒等外,其它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真菌和原因不明的感染性腹泻均可称为肠炎。

??2岁以下小儿,在秋冬季出现流行性腹泻,粪便蛋花样或白色水样便,无脓血大便的,患轮状病毒肠炎的可能性大;如发生于夏季,大肠杆菌致病的可能性大;粪便含粘液、脓血的应考虑细菌性痢疾、空肠弯曲菌或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治疗措施

1轻型腹泻的,要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和高脂肪饮食,暂饮米汤、豆浆、酸乳或脱脂乳,母乳喂养者要缩短喂乳时间。重型医院救治。在家中治疗的轻型腹泻,可口服补液盐(药铺中有售),每包冲水毫升,少量多次喂服,一般轻度脱水的,每日每千克体重50毫升;中度脱水的,每日每千克体重80—毫升。吐泻好转后3—4天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小儿得肠炎,有条件时最好要做大便化验或培养以明确诊断。大肠杆菌肠炎时,可用多粘菌素B,每日每千克体重5—10万单位,3—4次分服;或用卡那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50毫克,分3—4次口服。疗程不要超过7天,以防菌群失调。3空肠弯曲菌肠炎可用琥乙红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分3~4次ngR。4霉菌性肠炎可用克霉唑,每日每千克体重20—60毫克,分3次口服。

5病毒性肠炎,抗生素治疗无效,可用中成药卓丹止泻灵,1—3岁每次5毫升,每日3次;3—7岁,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效佳。

22、麻疹

1病因及表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传染病,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其特点是传染性大,易感性强。流行季节多在冬春两季,发病年龄以2—5岁最多见。传染源为麻疹病人。婴幼儿及体弱儿童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喉头炎(喉阻塞症状)、休克、中耳炎、脑炎(高热、惊颁、昏迷)、结核病复发或加重、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对儿童健康威胁甚大。

2预防

要积极预防麻疹病的发生。对6个月以上的麻疹易感儿童要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流行期间对易感者(6个月一3岁),特别是健康状况不良者(如结核病、伤偻病、营养不良),或患其他疾病的儿童,应尽量加以保护,使其不出麻疹。麻疹病人应隔离至皮疹出现后5日,合并肺炎者应隔离不少于发病后10天。对易感接触者,应严密观察14日。如果已与患儿接触过,在5日内要做被动免疫预防。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3—6毫升,可预防麻疹发生,但有效期仅3—8周。

3护理

得了麻疹以后,良好的护理是保证病儿尽快康复的重要条件。患儿首先应严密隔离,卧床休息,避免强光直射眼睛。室温须在20℃左右,勿使空气干燥。注意身体保温,鼓励多饮液体,摄取容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每隔1日检查耳道1次,’以防并发中耳炎。注意口腔清洁,每日用2%硼酸水漱口3次。

4西医药物治疗

咳嗽痰多时,可用复方甘草合剂,1—7岁每次5毫升;7—12岁每次8毫升。高热时,可加用退热药儿童泰诺退热口服液(用量按瓶标说明书),或者复方阿斯匹林,1—3岁每次1/4片;4—6岁每次1/3片;7—12岁每次1/2片,每日3次。伴有眼结合膜充血炎症的,用2%硼酸水洗眼或湿敷。对营养不良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小儿,除加强护理外,应加足量的维生素B,,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维生素C,每次50毫克,每日3次;浓维生素A、D滴剂,每次5—20滴,每日3次。

5中医药物治疗

麻疹的中医辨证施治依据临床发展分为:顺型,典型病例;逆型,高热、不安、皮疹出现先后无序、分布不匀,具有肺炎或脑炎等合并症;险型,谵妄、惊颁、昏迷、皮疹一出即没、头面不见、色泽焦黑紫枯。

l当麻疹初起,出现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眼红赤、脉数急等时,方用桑菊饮加减:桑叶3克,杭白菊1.5克,连翘9克,淡竹9克,批叶9克,甘草3克,葛花6克,蝉衣3克,水煎服,每日2次,可连用2—3日。

l发现粘膜疹(发病2—3天,颊部粘膜在双侧第一臼点处见到针尖大小的白点,周围有红晕称费科氏斑,具有麻疹诊断价值),麻疹初现点时,方用宣表汤加减:葛根6克,桑叶1.5克,杭白菊3克,甘草1.5克,豆鼓6克,荆芥4.5克,葱白4.5克,水煎服,每日2次,可连用3—5日。在麻疹透发后,方用解毒汤加减:石膏6克,黄芩3克,杭芍3克,生桅4.5克,甘草1.5克,玉竹9克,银花9克,连翘9克,薄荷2克,水煎服,每日2次。

23、疝气

疝气是指任何内脏经过体腔壁上或腔内的空隙或弱点脱出到异常部位而产生症状时均可称之为:“疝”。在孩子较多见的是腹股沟疝,俗称“小肠气‘。多发生在男孩,这与男孩的睾丸下降过程及腹膜鞘突然闭锁有密切的关系。

1症状:

疝气的症状最主要是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是在妈妈换尿布的时候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在入浴时或健康门诊时发现的。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的上升,最常见的原因哭泣,其他的还有咳嗽、排便、排尿等。除了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之外,有些小孩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也有可能会变得易哭、不安等。阴囊疝气太大则会引起行动的不便。2护理:

当患儿的“小肠气”发作时,家长首先安慰小孩别哭,让患儿平卧,或用手轻按肿块,常随“咕噜”一声,脱出的小肠即会被回纳进腹。

家长必须把握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小肠气”都是哭之即来,推之即去的。当脱入疝囊的小肠过多或者时间过长,随着疝囊的颈部紧缩,使其不能回纳,就会形成嵌疝。一旦被嵌顿的小肠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受影响,使该组织水肿,患儿因疼痛而哭闹不止,并因肠道梗阻而伴有呕吐、腹胀,医院就诊,否则就可能导致组织坏死,肠穿孔,甚至有生命危险。3治疗

除了极少数小型腹股沟疝的孩子在初生6个月内有可能自愈外,绝大多数均不能自愈,也不能通过打针或者服药而痊愈,唯一的根治办法是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最佳手术时期是1~2周岁之间。1岁之前可以通过使用疝托和疝带的保守治疗,但如果发生嵌顿时,则要进行紧急手术治疗

请大家持续







































白癜风医院的医生哪家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grennongye.com/jxcyzl/78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