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总结基础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绪论

1.基础医学:是专门研究生命与疾病的本质及治疗原理的一组学科群

2.基础医学研究内容:(1)研究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

(2)研究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机制

(3)研究人体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4)研究导致人类疾病的病原生物及其致病机制

第一章人体解剖学

第一节运动系统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一.骨

1.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2.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垂于躯干两侧,下肢冰龙,手掌和足尖朝前

3.轴: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

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4.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60%-70%

5.骨的分类:成人有块骨

按所在的部位不同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6.骨的构造: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的。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前者质地坚硬致密,后者呈海绵状;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7.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主要有无机质和有机质组成。无机质主要是以碱性磷酸钙为主的无机盐,赋予骨的硬度和脆性;有机质主要含骨胶原纤维和黏多糖蛋白,赋予骨的弹性和韧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机质与有机质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

8.关节的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

9.人体各部骨的组成及其主要连结(区分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1)颅骨:颅骨共23块,脑颅骨有8块,面颅骨有15块

脑颅的颞骨和面颅的下颌骨相关部分构成颅骨连结中唯一可以活动的关节,即颞下颌关节

(2)躯干骨:躯干骨共51块,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三部分。椎骨共26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和尾骨(1块)

从侧面观,脊柱可见4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

隆椎:第七条椎骨隆突:用于数椎骨胸骨角:处于第二肋骨,用于数肋骨

(3)上肢骨:每侧上肢骨共32块,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部分。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包括臂骨(肱骨)、前臂骨(尺骨和桡骨——内尺外桡)和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等三部分

(4)下肢骨:每侧下肢骨共31块,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下肢带骨即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自由下肢骨包括大腿骨(股骨和髌骨),小腿骨(胫骨和腓骨——内胫外腓)和足骨(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

二.肌肉

1.肌肉的组成:肌肉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的中空性器官和血管壁;心肌为构成心壁的主要成分;骨骼肌主要分布于躯体和四肢,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部分

2.胸锁乳突肌:一侧收缩头向同侧屈、脸朝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头向后仰

股四头肌:伸小腿

第二节内脏学

一.内脏概述

1.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

二.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末端这部分管道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及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2.消化管:(一)口腔:有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1)牙:牙腔内为牙髓,由神经、血管与结缔组织共同组成的

(2)舌:舌乳头根据其形态的不同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

(二)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三)食管:有三处生理性狭窄

① 第一狭窄处:食管起始处

② 第二狭窄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

③ 第三狭窄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

(四)胃:胃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幽门管和幽门窦)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五)小肠:全长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呈“C”形,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六)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五部分

一般情况下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点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盲肠和结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3.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和胰

(一)肝:肝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通常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脏面的中央有一横裂称肝门,为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肝的部位

肝外胆道系统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

(二)胰:胰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的。外分泌部的腺细胞分泌胰液,内分泌部是指散在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即胰岛,它分泌的极速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液,主要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三.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通常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织构成,前者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后者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除二氧化碳

2.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的腔,共四对即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

3.肺的位置: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位于胸腔内,在膈的上方、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

4.肺的特点:正常肺呈浅红色,质柔软呈海绵状,富有弹性

四.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的

2.肾是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形似蚕豆,位于腹后壁。(受肝的影响,右肾比左肾约低1~2cm)

3.肾分内、外两缘,前、后两面及上、下两端。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

4.肾实质可分为位于表面的肾皮质和深层的肾髓质

5.尿液怎样流动?

肾皮质(肾小体、小管)——肾椎体——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

5.输尿管全程有三处狭窄: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中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处,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处;下狭窄位于输尿管的壁内部

6.膀胱底内面,有一个由两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形成的三角区域,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为膀胱三角。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7.男性尿道特点:长、细、弯女性尿道:比男性尿道短、宽而直(容易感染)

五.生殖系统

1.男性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和

附属腺(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组成的

3.输精管和射精管,输精管是附睾管的直接延续,依其形成可分为睾丸部、精索部、腹股沟管部和盆部等四部。其中,精索部位于睾丸上端与腹股沟管皮下环之间,此段位于皮下,易于触之,为结扎输精管的理想部位

4.女性内生殖器包括生殖腺(卵巢)、输卵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和附属腺(前庭大腺)组成

5.输卵管较为弯曲,由内侧向外侧分为四部:

(1)输卵管子宫部

(2)输卵管峡:是输卵管结扎术的理想部位

(3)输卵管壶腹:卵细胞通常在此部受精

(4)输卵管漏斗

6.子宫:在膀胱与直肠之间,是胎儿发育生长的地方

成人未孕子宫:呈前后稍扁,倒置的梨形

子宫分为底、体、颈三部

7.男性生殖系统(睾丸、附睾、输精管);女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子宫)

第三节脉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

1.脉管系统是一套封闭、连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血液)和淋巴系统(淋巴液)两部分。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其内流动的是淋巴液

2.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① 体循环:当心室收缩时,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再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通过毛细血管壁与其周围的组织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后,再经各级静脉,最后到达上、下腔静脉和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体循环的特点是路径长,流经范围广,以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滋养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并将代谢产物通过静脉血返回心

② 肺循环:经体循环回流的静脉血,由右心房到达右心室,当右心室收缩时将富含二氧化碳的静脉血从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肺循环的特点是路径短,血液只通过肺,其主要功能是使静脉血变成富含氧的动脉血

3.心的形状近似为前后稍扁、倒置的圆锥体。

4.心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和表面四条浅沟

一尖:心尖(朝向左前下方)

一底:心底(左心房为主,朝向右后上方)

两面:胸肋面(前面)、膈面(下面)

三缘:心左缘、心右缘、心下缘

四沟:冠状沟(心房和心室分界)、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左、右心室的分界)、房间沟(左、右心房的分界)

5.心腔结构:心共有四个腔,即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房和左心室

6.心的传到系统具有产生兴奋、传导冲动和维持心正常节律性搏动的功能,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7.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

8.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末端与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缓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9.头臂静脉由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合成,汇合处形成的夹角称静脉角

10.主动脉股沟三大分支: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

二.淋巴系统

1.淋巴导管:淋巴导管由淋巴干汇合而成,有两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第四节感觉器官

一.视器

1.眼球壁:眼球壁从外到内一次为外膜、中膜、内膜三层

(一)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又称纤维膜,其着支持和保护眼球壁及其内容物的作用

(1)角膜:无色透明

(2)巩膜:乳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

(二)中膜:含有丰富的血管丛和色素细胞,成棕黑色,故又称为血管膜或色素膜

(1)虹膜:为圆盘状薄膜,中央有圆形的瞳孔

(2)睫状体:最厚,能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3)脉络膜:血管丰富,营养眼球

(三)内膜,即视网膜

(1)视网膜虹膜

(2)视网膜睫状体部

(3)视网膜视部:含大量感光细胞,有感光作用

2.眼球的内容物的组成: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1)房水:无色透明的液体,除具有折光作用外,还有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维持眼内压的作用

2)晶状体:通过其曲度变化,调整屈光能力,使所看到的物体恰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3)玻璃体:无色透明的胶装物质,除具有屈光作用外,还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第五节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并分布于全身的周围神经组成

2.灰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细胞和树突集中处色泽灰暗的区域。

3.白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轴突)集中处,髓鞘含有类脂呈现白亮的区域。

4.皮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小脑表面的灰质,神经元分层排列。

5.髓质:中枢神经系统,大、小脑深层的白质。

6.神经核: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集合成团或柱状分布的区域。

7.纤维束:在白质中,凡起止、形成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

8.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

9.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一.脊髓和脊神经

1.脊髓的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链接,下端呈圆锥状,在成人平第一腰椎下缘

2.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部分构成的

3.脊髓的功能:表现在传导和反射两方面

二.脑和脑神经

1.脑位于颅腔内,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六个部分

2.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3.下丘脑(位于间脑)为神经内分泌中心,参与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内分泌活动、情绪活动和昼夜节律的调节

4.端脑(大脑)的三沟五叶:在半球表面有三条较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借此将每侧半球分成五个叶:额叶(中央沟以前、外侧沟以上)、顶沟(外侧沟上方、中央沟与顶枕沟之间),颞叶(外侧沟以下),枕叶(顶枕沟后方)和岛叶(深藏在外侧沟内)

5.大脑内部结构:大脑半球表层的灰质称大脑皮质,深部的白质称髓质,白质深部的灰质团块为基底核,半球内的腔为侧脑室

6.基底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7.内囊:是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大量上、下行纤维束

8.脑脊液流动途径:

侧脑室——(经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经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硬脑膜窦——颈内静脉

第二章组织学与胚胎学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组织:由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在一起以行使某种功能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的不同生理状态,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化学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2.人体细胞有46条(23对)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2条为性染色体。男、女的常染色体相同,男性性染色体为XY,女性为XX。人体生殖细胞为23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第三节人体基本组织

1.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

1.被覆上皮根据其构成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形态进行分类和命名。仅有一层细胞组成的为单层上皮;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细胞组成的为复层上皮

2.单层上皮:根据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3.复层上皮:复层上皮的分类是按照其表层细胞的形态而命名。如:复层扁平上皮表层、变移上皮

二.结缔组织

1.液体状态的血液、固体状态的软骨和骨属于结缔组织

2.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3.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4.红细胞的特点:红细胞直径7-8um,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四.神经组织

1.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两种

第四节人体各系统主要器官组织结构

一.循环系统

1.毛细血管有连续性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窦状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二.消化系统

1.消化管壁均有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四层结构(从内到外)

2.黏膜: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

3.环行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的形成:环行皱襞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起形成。小肠黏膜上皮和固有层也向肠腔突出形成肠绒毛,他们与小肠柱状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一起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扩大约倍

四.泌尿系统

1.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肾小体: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

3.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膜或滤过屏障,是肾小体形成滤液(原尿)的组织学基础

五.生殖系统

1.排卵:成熟卵泡破裂,卵母细胞及周围的透明带和放射冠随同卵泡液一起自卵巢排除的过程。排卵时间约为月经周期的第14天

2.子宫壁的组织结构:子宫壁很厚,由内膜、肌层和外膜组成

3.子宫内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构成,含丰富血管和子宫腺。子宫内膜可分为两层,靠近子宫腔的一层较厚称为功能层;靠近肌层的一层比较薄称为基底层

4.月经周期: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周期性出现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的过程称为月经周期。

5.月经周期中子宫出血的现象称为月经,平均28天左右

6.月经周期分为三个期:

(1)月经期:此期由月经来潮到月经停止,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1-4天。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支持而脱落,血管破裂出血,经血量约50-ml

(2)增生期:此期的时间由月经停止日开始到卵巢排卵日为止,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5-14天。此期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并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使月经后的子宫内膜修复增生,在此期末卵泡成熟发生排卵

(3)分泌期:此期由排卵日起到月经到来之前止,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此期内排后卵泡发育成黄体。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显著增生,血管、腺体进一步增长,子宫内膜腺体的分泌活动是本期的特点,这个特点为受精卵的植入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此期也称黄体期

第五节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一.生殖细胞与受精

1.人体胚胎在母体子宫中的发育成长过程历经38周(约天),可分为三个时期:

(1)从受精到第2周末为胚前期

(2)从第3周至第8周末为胚期

(3)从第9周至出生为胎期

2.发育成熟并获能的精子与卵子相互融合成受精卵(合子),融合的过程称为受精

3.受精的意义:(1)激发了卵裂(2)恢复二倍体细胞(3)决定了性别

二.胚泡形成和植入

1.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或着床

2.胎盘的形成:胎盘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和母体的基蜕膜组成,呈圆盘状

3.先天畸形的易发期:受精后3周期,尤其是从第4周初至第8周末的胚期

第三章生理学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2.新陈代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3.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人体及其组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

如果反应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弱变强的,称为兴奋;反之,称为抑制

4.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5.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个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二.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是指由神经系统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3.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体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4.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或动态平衡,例如提问、Ph值,血糖等

5.体液调节是指机体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并对其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

6.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前提下,由其自身的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7.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节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

一.血细胞形态及生理功能

1.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可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

二.血型

1.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决定ABO血型的特异性抗原主要有两种:凝集原A和凝集原B

3.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凝集原A与B的情况,ABO血型系统将血液分为四型:凡是红细胞膜上只有A凝集原的,称为A型;只存在B凝集原的,称为B型;若A与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称为AB型;若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则称为O型

4.人类血清中含有与凝集原相对应的两种抗体,即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不同血型的人,其血清中含有的凝集素亦不同,但不能含有与其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应的凝集素,因此A型血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没有凝集素;而O型血的血清中既含有抗A又含有抗B凝集素

血型凝集原凝集素

第三节循环系统生理

1.心肌的生理特征: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2.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特点:无自律性

自律细胞(P细胞、浦肯野细胞)特点:无收缩性

3.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四大生理特性

4.Na+通道状态:

备用状态:-90mV(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激活状态:-70mV

失活状态:-0mV

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二.血管生理

1.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血压可分为:动脉压、毛细血管压、静脉压和循环系统平局充盈压

2.在安静状态下,我国健康青年人的收缩压为-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平均动脉压为mmHg左右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

第四节呼吸系统生理

一.呼吸系统的基本规律

1.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直接动力是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2.潮气量: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约-ml,一般以ml计算,深呼吸时,潮气量增大

3.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称为肺活量。正常成年男子约为3ml,女子约为2ml。肺活量的大小反映了肺每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4.呼吸三个环节:

①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②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 内呼吸(血液与组织C间的气体交换+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过程)

二.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中枢: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

第六节泌尿系统生理

1.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是尿液生成的部位。肾是尿液生成的部位,生成尿液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尿液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2.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即

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动力-滤过的阻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3.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经两肾所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约为ml/min左右

第四章生物化学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它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分子和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第一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生物分子

2.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可按下式推算出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每克样品的含氮量*6.25*=g样品中蛋白质含量(g%)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二.蛋白质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一级结构是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基础,它包含了决定蛋白质分子所有结构层次构象的全部信息。肽键是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

2.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主链骨架的局部空间结构,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包括a-螺旋、B-折叠、B-转角和无规卷曲等四种形式

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一级结构变化与分子病:基因突变可以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生物活性甚至生理功能而发生疾病。

分子病:是指由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结构或合成量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病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生物学活性的现象。变性作用并不引起蛋白质以及结构的破坏,而是空间结构的破坏。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

2.复性:变性的蛋白质只要其一级结构仍完好,可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其空间结构,随之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也重视

第二节核酸结构与功能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DNA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

(2)碱基互补规则:两条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A-T、C-G配对。

(3)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内侧。

(4)维持双螺旋稳定的因素:横向为氢键,纵向为碱基间的堆积力。

四.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1.核酸的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的无规则线团,使核酸的某些性质发生改变,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

2.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由氢键链接而形成为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复性”)

第三节酶的作用及辅酶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高度催化效率和高度专一性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

一.酶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1.酶促反应的特点:(条件温和,一般为常压,37℃的水环境)

(1)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凡是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同样可以使酶发生变性,一旦酶变性即丧失其原有的催化活性

(2)酶具有高度的催化效率。常温条件下,比非酶催化反应高-倍;

(3)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生成一定的产物,称为酶的特异性(专一性)

(4)酶活性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使机体适应其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维生素: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及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少,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3.维生素通常按溶解性质将其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分为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D、E、K

4.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

维生素B2缺乏病:出现舌炎、唇炎、口角炎、眼角膜炎和眼球多呈血管等症状

维生素B12缺乏病:巨幼红细胞贫血

维生素A缺乏病:夜盲症

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症

维生素D缺乏病:佝偻病、软骨病

第三节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

1.生物氧化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过程,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生物氧化又称组织呼吸或细胞呼吸

第四节糖代谢

1.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糖是机体的重要碳源,可转变为氨基酸、脂肪酸、核苷等含碳化合物,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为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糖的无氧分解又称糖酵解,糖酵解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转变为乳酸的过程。糖酵解的全部反应在细胞液中进行。糖酵解可在无氧、缺氧条件下为机体迅速提供能量,在剧烈运动时,可由糖酵解迅速提供能量,其产物为乳酸和ATP

3.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称为有氧氧化

二.糖原的合成和分解及糖异生

1.糖原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肝和肌肉是储存糖原的主要组织器官:肌糖原主要供肌肉收缩时能量的需要;肝糖原则是血糖的重要来源

2.糖原分解是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肌糖原分解为乳酸

3.葡萄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如乳酸、丙酮酸、甘油、成糖爱氨基酸等)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糖异生

三.血糖水平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值为3.89-6.11mmol/L

1)血糖的来源:

☉食物经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的糖异生

2)血糖的去路:

☉主要经氧化途径氧化分解为机体供能

☉肝、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原

☉转化成脂肪和氨基酸等

2.调节血糖最重要的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有降低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合成,主要升高血糖作用

3.血糖水平异常

1)高血糖与糖尿病:空腹时血糖7.25mmol/L---高血糖

血糖8.96mmol/L(肾糖阀值)+尿糖(+)---糖尿病

2)低血糖与低血糖昏迷:血糖3.92mmol/L---低血糖

血糖2.52mmol/L---低血糖昏迷

第五节脂类代谢

1.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被机体利用的有机物质。

2.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主要包括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及其酯、游离脂酸等

3.血浆中的脂类是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的形式运输。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

4.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利用超速离心法(密度分类法),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乳糜微粒(CM)

5.肝脏是降解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器官

第七节蛋白质的代谢

1.氮平衡

蛋白质含N量平均的16%,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可根据N平衡实验确定{即测定尿和粪中的含N量(排出N)及摄入食物的含N量(摄入N)之间的关系},其反映了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的概况。

氮平衡的三种关系:

⑴N总平衡,即摄入N=排出N(N的收支平衡)。反映了正常成人的蛋白质代谢情况。

⑵N正平衡:即摄入N排出N(摄入的部分N用于蛋白合成)。儿童/孕妇/恢复期病人属于此种情况。

⑶N负平衡:即摄入N排出N长期饥饿/消耗性疾病属此种情况

2.营养必需氨基酸:有8种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靠食物供给,称必需氨基酸。分别是: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

3.尿素的生成:正常情况下,氨在体内主要的去路是在肝脏合成尿素,只有少部分在肾以铵盐形式由尿排出。尿素在肝细胞经鸟氨酸循环合成。使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随尿液排出体外

第六章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基因:是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2.基因组:质细胞或生物体一条完整单体的全部染色体遗传物质的总和

3.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DNA的重组技术

第七章医学微生物学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微生物按其结构及组成差异可分成三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一.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按其基本形态分为三类:球菌、杆菌、螺形菌

2.球菌:呈圆球形或近似圆球形

1)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成双排列,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2)链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成链状排列,如溶血性链球菌。

3)葡萄球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菌体堆积在一起呈葡萄状排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3.杆菌:杆状或球杆状

菌体的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微弯。

菌体两端多呈钝圆形,少数两端平齐,两端尖细或未端膨大呈棒状。

4.螺形菌:菌体弯曲或扭转,分为弧菌和螺菌。

 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

螺菌:菌体有数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

二.细菌的结构可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

  细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是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 

(1)细胞壁:细菌最外层的坚韧而有弹性结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保护细菌,支持细胞膜使其可承受细胞内强大的渗透压,避免细菌破裂或变型。

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肽聚糖:是一类复杂的多聚体,是细菌细胞壁中的主要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尚有大量特殊组分磷壁酸,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磷壁酸抗原性很强,是革兰阳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尚有其特殊组分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的。脂多糖是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

(2)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包绕细胞质的半渗透性脂质双层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及蛋白质构成。

(3)细胞质:是细胞膜所包绕的无色透明胶状物,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①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② 核质(拟核):是细菌的染色体,决定细菌的遗传特征

特殊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1)荚膜: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黏性、胶胨样物质,成分多为多糖,其形成需要能量

(2)鞭毛:在许多细菌菌体上富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可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种类及功能

① 普通菌毛:多,短而细粘附

② 致病性菌毛:少,粗、长、中空遗传物质传递

(4)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形成一个不易着色的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① 形成条件:营养缺乏

② 保存全部生命必需物质:核酸、酶、合成菌体成分的结构

三.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抗菌免疫

1.细菌在人体内寄生、繁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称为细菌的致病性。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侵入途径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2.细菌的毒力:指细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构成的主要因素是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技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蔓延的能力

(2)细菌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① 外毒素: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外毒素毒性强,小剂量即能使易感机体致死。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不耐热,对机体有器官选择性。外毒素可被蛋白酶分解,遇酸发生变性。在甲醛作用下可以脱毒成类毒素,但保持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

② 内毒素:是G-菌体的细胞壁的最外层结构成份,主要成份为脂多糖。只有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才释放,故称内毒素。细菌内毒素是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菌体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内毒素对组织细胞的选择性不强,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毒素,引起的病理变和临床症状大致相同。发热反应;DIC;内毒素血症。

3.细菌感染:指细菌侵入机体后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的

(1)隐性感染:当宿主体内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是为隐性感染

(2)显性感染:机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细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引起严重的病理损害,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① 局部感染:病原体局限于机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病变,如化脓性球菌引起的

② 全身感染:病原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临床上有一下几种类型:

A.菌血症:这是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不断地侵入血流中,但由于受到体内免疫的作用,病原菌不能在血流中大量生长繁殖并且无明显中毒。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布氏杆菌菌血症。

B.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C.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D.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感染时引起的脓毒血症。

4.带菌状态:感染后病原菌未被及时清除,而在体内持续存在一定时间,并经常或间歇性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

第二节常见病原性细菌

一.球菌

1.根据革兰染色性的不同可分成

① 革兰阳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② 革兰阴性: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

(一)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是无芽孢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对青霉素和红霉素敏感,但耐药现象严重。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败血症。金葡菌关外毒素有引起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假膜炎肠炎;毒性休克综合征

(二)淋球菌: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和菌毛。革兰染色呈阴性

人类是淋球菌唯一的自然宿主。淋球菌主要由性接触而传播,侵入泌尿生殖系统繁殖,引起化脓性感染,称为淋病。男性表现为尿道炎,女性引起尿道炎和子宫颈炎

二.肠道杆菌

1.肠道杆菌指一大群寄居于肠道的G-杆菌。大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少数为病原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2.我国卫生标准规定,每毫升饮用水中所含细菌总数不超过个,每升饮用水中所含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3.沙门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人类沙门菌感染主要类型

(1)肠热症:是伤寒病和副伤寒病的总称,主要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典型伤寒病病程较长(3-4周),副伤寒病与伤寒病症状相似,但一般较轻,病程较短,约1-3周即痊愈。伤寒或副伤寒病后有牢固的细胞免疫,很少再感染

(2)急性肠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多由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

三.弧菌

1.G-菌(霍乱弧菌),菌体弧状或豆点状,一端有单根鞭毛和菌毛,无荚膜无芽胞

2.人类在自然情况下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饮食物经口传染

四.厌氧性细菌

1.破伤风梭菌:革兰阳性

芽胞:一端膨大,呈鼓槌状芽胞,抵抗力强大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对青霉素敏感。专性厌氧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

五.结核杆菌:细长略弯,有时呈分枝状;无芽胞、鞭毛和荚膜,抗酸染色法呈阳性

其致病作用主要靠菌体成分,特别是胞壁中所含的大量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酸和蜡质

第三节病毒的基本特性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具有完整形态结构和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病毒体

2.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核心和衣壳,两者共同构成核衣壳。有些病毒在衣壳外尚有包膜或衣壳外镶有突出物等。核心:由单一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构成;衣壳:是紧密包绕在核酸的外面的一层蛋白质外衣;包膜:某些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这一层含脂蛋白的外膜,包膜含有双层脂质、多糖和蛋白质,表面呈棘状突起,称为刺突

二.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病毒感染方式:

(1)水平传播:在不同个体间传播方式称为水平传播

(2)垂直传播:指病毒从母亲经胎盘、产道或乳汁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2.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细分三种类型: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第四节常见的致病性病毒

一.呼吸道病毒

1.属于呼吸道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RNA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SARS病毒

2.麻疹病和腮腺炎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不会出现二次感染

二.肝炎病毒

1.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电镜下可见HBV感染者的血清中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颗粒:

(1)大球形颗粒:具有双层衣壳,是完整的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

(2)小球形颗粒:是不完整的病毒颗粒,无传染性

(3)管形颗粒: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的

2.传播途径:血液输血或注射、唾液、性接触、母婴垂直感染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病原体

2.HIV进入机体后选择性地侵入CD4+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第八章人体寄生虫学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第一节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类型、寄生虫的生活史

1.凡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统称为共生。根据两种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可将共生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

(1)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又不受害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双方受利

(3)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害一方称为宿主

2.寄生物为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为寄生虫

3.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4.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形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二.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1)夺取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1.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缺一不可):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土壤、水、食物、空气、节肢动物、人体直接接触(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胎盘感染)

(3)易感人群

2.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1)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者

第二节医学原虫(感染阶段、寄生部位、生活史)

1.原虫是单细胞真核动物。医学原虫寄生于人的腔道、体液、组织或细胞内,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弓形虫等

2.溶组织内阿米巴

感染阶段:四核包囊

感染途径: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结肠,可经血移行于肝、肺与脑等

生活史:包括包囊期和滋养体期

过程:包囊→滋养体→包囊

1个四核包囊→口→小肠→脱囊成4核囊后滋养体→8个滋养体(二分裂繁殖)→定居于结肠粘膜或肠腺窝处→滋养体侵入肠壁或转变成包囊排出体外。

滋养体去向:

①侵入肠黏膜→肠溃疡(口小底大烧瓶样,多见于回盲部和升结肠)

②血行播散→肠外阿米巴病(肝、肺、脑等)

③排出体外→脓血或稀便

④形成包囊(组织中滋养体不能形成包囊)

3.阴道毛滴虫

生活史:仅有滋养体期,滋养体为本虫的感染期

虫体以纵二分裂法繁殖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而传染

寄生部位:主要寄生在阴道,以阴道后穹窿多见,也可在尿道内发现;男性一般寄生于尿道、前列腺,也可在睾丸、附睾或包皮下寄生。

4.疟原虫

感染阶段:子孢子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

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生活史:

疟疾的防治:(1)消除传染源;(2)控制媒介按蚊;(3)保护易感者

第三节医学蠕虫

蠕虫:是指借助肌肉收缩而使身体做蠕形运动的一类多细胞无脊椎动物

一.钩虫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诊断阶段:虫卵;丝状蚴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途径:经皮肤,赤足下地接触疫土

可能的其它感染方式与途径:经口直接吞入丝状蚴、经胎盘、母乳感染

幼虫所致病变:钩蚴性皮炎、呼吸道症状

成虫所致病变:贫血、消化道症状、婴儿钩虫病

贫血: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成虫的吸血活动,致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而导致贫血

二.华支睾吸虫

1.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

2.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

三.日本血吸虫

1.形态:成虫、虫卵、毛蚴、尾蚴

2.生活史:终宿主是人

① 终宿主阶段:感染性尾蚴自钉螺(唯一中间宿主)体内逸出后,一旦接触人的皮肤,便在瞬间(1~5min)钻入皮下(感染阶段),进入组织和循环系统,并在肠系膜和肝门静脉定居、产卵。

② 中间宿主阶段: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毛蚴在钉螺体内发育、经无性繁殖产生尾蚴。

3.防治:消灭传染源、控制和消灭钉螺、加强粪便管理,搞好个人防护

四.链状带绦虫

1)终宿主:人

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肌肉;脑;眼等)。虫卵或孕节从粪便排出。

2)中间宿主:猪或人

感染期:囊尾蚴或虫卵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生食误食

3)防治:治疗患者、改进养猪方式,严格肉类检查、加强卫生宣传

第九章医学免疫学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第一节医学免疫学概述

一.免疫与免疫学

1.免疫:机体识别抗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并清除之;正常机体对自身组织抗原则不产生免疫应答,即维持耐受

2.抗原:某些物质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类物质称为抗原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主要指机体针对外来抗原侵袭的免疫保护作用

2)免疫自稳:机体免疫系统存在极为复杂而有效的调节网络,借以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3)免疫监视: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此类异常细胞并将其清除

二.免疫类型

1.机体的免疫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2.固有免疫特点: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可稳定遗传给后代,个体差异不大

固有免疫的主要效应机制为: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的杀菌物质具有屏障效应;体内多种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发挥作用

3.适应性免疫:是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

4.特点: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具有特异性(针对性)、一般不能遗传、个体差异大、具有记忆性

第二节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免疫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1.分类:(1)骨髓;(2)胸腺

2.骨髓: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胸腺是T细胞发育分化的器官

二.周围免疫器官

周围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皮肤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包括扁桃体、阑尾、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

第三节免疫相关分子

一.抗原

1.抗原:指可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2.抗原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1)免疫原性:即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抗原性(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具备以上两种特性的物质是完全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3.免疫原性是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抗原的关键

4.抗原根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二.抗体

1.抗体: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Ig)

2.IgG:是机体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

3.IgM:抗原刺激后最早合成的抗体

第五节免疫应答

一.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三个过程:抗原识别阶段、T细胞活化增值阶段、效应阶段

2.T细胞对抗原的双识别:(1)识别MHC-Ⅱ类分子(2)识别抗原肽的T细胞表位

3.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指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值、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并由抗体执行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4.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包括三个阶段,即B细胞对TD-Ag的特异性识别,B细胞活化、增值和分化,及抗体的效应

第六节超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

一.超敏反应

1.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

2.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又称速发型、Ⅱ型又称细胞毒型、Ⅲ型又称免疫复合物型、Ⅳ型又称迟发型

3.(一)Ⅰ型超敏反应:

A.过敏性休克

a)药物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

b)血清过敏性休克(如破伤风抗毒素)

B.呼吸道过敏反应

c)变应性鼻炎

d)支气管哮喘

C.消化道过敏反应

e)过敏性胃肠炎

D.皮肤过敏反应

f)荨麻疹

g)湿疹

(二)Ⅱ型超敏反应

(1)输血反应(ABO抗原、Rh抗原、HLA)

(2)新生儿溶血症(Rh抗原、ABO抗原)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红细胞抗体)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药物结合于血细胞)

(5)肺-肾综合症(Ⅳ型胶原)

(6)甲状腺功能亢进(TSHR)

――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三)Ⅲ型超敏反应

(1)Arthus反应(动物,马血清)

(2)吸入性Ⅲ型超敏反应:农民肺、养鸽者病

(3)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

(4)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溶性抗原)

(5)自身免疫病

i.系统性红斑狼疮(DNA、RNA等―抗核抗体)

ii.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性IgG-抗IgG抗体)

(四)Ⅳ型超敏反应

(1)传染性变态反应

(2)接触性皮炎

(3)DTH参与的其他疾病:急性移植排斥反应

第十章机体病理学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第一节疾病概论

1.健康:是指机体在神经、体液、细胞、分子等机制的调节下,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完整而协调地维持内环境稳定性,同时与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保持协调,从而维持躯体、精神对社会适应的玩好状态

2.亚健康:机体无明确疾病,却呈现活力降低、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3.疾病: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异常的生命活动

第二节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在环境变化和各种刺激因子作用下,发生相应的代谢、功能、形态变化,得以存活的过程。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适应

(一)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体积缩小。萎缩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数目减少所致,常伴功能降低

(1)萎缩有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① 生理性萎缩:青春期胸腺的萎缩、更年期性腺的萎缩

② 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内分泌萎缩、神经性萎缩、缺血性萎缩

(二)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肥大常与增生并存

肥大可分为: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

(三)增生:由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常见类型:内分泌增生、代偿性增生、再生性增生

(四)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的过程

二.细胞和组织损伤

(一)变性:由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加

(1)细胞水肿:是指细胞质内的钠、水增多,是细胞损伤中最为常见的较早期的轻度损伤,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质

(2)脂肪变性:是指非脂肪细胞的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

(二)细胞死亡:细胞功能的结构的不可逆性丧失表现。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两大类型

(1)坏死:是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是指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为程序性死亡

三.修复

1.修复:机体对细胞和组织损伤造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一)再生: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① 生理性再生:是指在生理过程中,机体常有某些细胞死亡,又被同类细胞增生、补充

② 病理性再生: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的损伤后发生的再生

按再生能力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种类型:

(1)不稳定细胞:这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生以替代衰亡或被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2)稳定细胞:这类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增生能力。只有在遭受损伤或某种刺激时才表现较强的增生能力,见于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胰、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还有成纤维细胞、骨膜细胞、接地组织中的原始间叶细胞

(3)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以及心肌细胞属这类细胞

第三节炎症

1.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

2.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3.临床上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并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发硬

4.炎症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三位一体的综合过程

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和增生是炎症局部组织的三大基本病变。变质为损伤过程,渗出和增生为抗损伤过程

(一)变质: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实质和间质细胞均可发生变质

(二)渗出:是指炎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或体表的过程

渗出是炎症反应中最终的抗损伤措施,以血管反应为基础的渗出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

(1)血管反应

(2)液体渗出

(3)白细胞渗出:炎症时血液中的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渗出到血管外的现象。白细胞渗出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

二.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局部表现:炎症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尤其以体表的急性炎症最为明显。发红和发热是由于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肿胀是由于局部炎症充血、血液成分渗出引起。渗出物压迫和炎症介质作用于神经末梢可引起炎症区疼痛。炎症时,由于实质细胞的变质和炎性渗出物的压迫,可引起局部脏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二)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

第六节发热

一.发热的概念

1.正常调定点设定在37度左右,因此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度左右,一昼夜上下波动不超过1度

2.发热: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度)

二.发热的分期

按体温升高的程度可将发热分为:

(1)低热型:腋下温度不超过38度

(2)中热型:腋下温度为38-39度

(3)高热型:腋下温度为39-41度

(4)极热型:腋下温度在41度以上

第八节肿瘤

一.肿瘤的概念

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二.肿瘤的特性

1.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肿瘤的细胞和组织与其起源的成熟细胞和组织的相似性,称为分化程度

相似性大则分化程度高,相似性小则分化程度低。分化程度高,异型性不明显;分化程度低,异型性大,恶性程度高

2.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肿瘤挤压周围组织,周围包膜完整,边界清楚,易手术摘除,术后一般不复发

(2)浸润性生长:是恶性肿瘤常见的生长方式,肿瘤组织向树根一样,侵入周围组织,肿瘤边界不清,手术不易切除干净,术后易复发

(3)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和自然管道(如消化道、泌尿道等)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均可呈外生性生长

三.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1.起名:部位+组织来源+“瘤”

2.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3.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四.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及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1.恶性肿瘤对机体影响严重

恶性肿瘤分化差,生长快,浸润破坏器官,发生转移,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

主要表现:

(1)恶性肿瘤引起的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比良性肿瘤严重

(2)恶性肿瘤易发生坏死、溃疡、穿孔、出血和感染

(3)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和压迫神经引起的顽固性疼痛,严重折磨患者

(4)恶性肿瘤引起恶病质,表现为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全身衰竭,多见于癌症晚期

(5)恶性肿瘤引起转移,85%以上的癌症患者思雨转移

(6)恶性肿瘤引起副肿瘤综合征,是指那些不是由肿瘤及其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破坏引起,而是由肿瘤简介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肿瘤引起的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骨关节系统和泌尿系统异常

第九节重要器官的功能不全

一.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泵衰竭):是指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

2.心力衰竭的分类,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为:

(1)左心衰竭:左心衰竭发生率较高,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狭窄等

(2)右心衰竭: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病变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法乐四联症),也可继发于左心衰竭

(3)全心衰竭:左、右心同时或先后发生衰竭,称为全心衰竭

3.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基础

临床表现:

(1)低输出量综合征:A.皮肤苍白和发绀;B.失眠、嗜睡、疲乏;C.尿量减少

D.心源性休克

(2)静脉淤血综合征:

① 肺循环淤血:肺循环淤血由左心衰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a.呼吸困难: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动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心力衰竭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而被惊醒,在坐骑咳嗽和喘气后逐渐环节,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

b.肺水肿

② 体循环淤血:由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所致

a.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

b.全身水肿

c.肝肿大压痛、肝功异常

二.呼吸衰竭

1.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的病理过程

三.肾功能衰竭

1.肾功能衰竭:任何原因引起的肾脏泌尿功能严重障碍时,代谢废物堆积不能排出体外,以致产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2.肾功能衰竭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在短期内急剧降低,以致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从而引起、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代谢废物蓄积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在临床上表现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

1)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① 少尿期:通常表现为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ml)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ml)

② 多尿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每天尿量超过ml时,即进入多尿期

③ 恢复期:一般在发病后一个月进入恢复期,肾功能恢复正常约需要3个月到1年时间

3.多尿:24小时尿量一般在0-ml,24小时尿量超过0ml称为多尿

少尿:每日总尿量可少于ml

夜尿:正常成人每日尿量约为1ml,白天尿量约占总尿量的三分之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早期即有夜间排尿增多的症状,甚至超过白天尿量,称为夜尿

5.肾性高血压:因肾实质病变引起的血压升高称为肾性高血压

今日荐读

点击下方图片,看趣文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grennongye.com/jxcywq/jxcywq/80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